信用知识
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
诚信,让制度和行为...
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
诚信缺失成为中小企...
从品牌的兴亡看诚信...
对信用一般性意义的...
企业诚信考量社会责...
信用管理
国际信用管理的实践...
企业家如何坚持诚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
信用管理定义、意义...
信用管理与信用服务...
重要文件及党和国家...
典型案例
宝钢不折不扣讲诚信...
碧生源加强企业领导...
诚信打造医药企业旗...
诚信生存之本 创新...
诚信树人品 创新出...
从蒙牛诽谤门看企业...
从三鹿事件看企业诚...
惩戒加码 以绿色信用制衡“黑色”企业
——联合奖惩备忘录系列报道之惩戒环保失信篇
“让环保失信者难以立足”“环保失信 果断‘拉黑’”“‘备忘录’让环保失信者闻风丧胆”……2016年7月,《关于对环境保护领域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一经发布立即引燃了环保界。
31个部门联合行动对环保失信企业坚决说“不”的决心,25项惩戒措施共同发力对环保失信企业坚决喊“停”的态度,《备忘录》好似一双无形之手守护着生态环境,让公众对惩戒环境违法企业、改善环境质量充满期待。
惩戒环保失信力度再加码
“《备忘录》的发布将大幅调高失信成本,让损害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人付出沉重代价,从源头减少环境违法失信问题的发生,对加大环境违法失信问题治理力度、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贯彻有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副司长李聚合如是说。
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用信用守住生态“红线”,是解决环保失信问题的“金钥匙”。
《备忘录》特别明确,联合惩戒对象为在环境保护领域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负有直接责任的有关人员。上述联合惩戒对象,由环保部定期汇总后提供给签署《备忘录》的各部门,并对联合惩戒对象采取限制或者禁止生产经营单位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停止执行生产经营单位享受的优惠政策,或者对其关于优惠政策的申请不予批准;在经营业绩考核、综合评价、评优表彰等工作中,对生产经营单位及相关负责人予以限制等25项措施。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了解到,环保部门在建立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税收等环境经济政策方面积极探索,特别是近年来,环保部会同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指南》,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7月《备忘录》的发布更是对企业环境信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联合惩戒环保失信行为的力度再次加码。
目前,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正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采取差别化的投融资措施,为绿色金融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抓手。
修复机制给企业“变色”机会
《四川省2015年度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公告》显示,全省有环保诚信企业37家、环保良好企业190家、环保警示企业38家、环保不良企业2家,1家停产未评价。2016年,环境信用评价在四川省21个市州实现全覆盖,共涉及835家企业。四川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环保管理要求,只要有一个违法行为,就要上网公布,很多评先创优也会一票否决!”
四川广安发电有限公司是四川省2015年度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环保警示的企业之一。公司代表积极表态称:“这个警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提醒我们环保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
显然,环保信用情况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深。
鉴于环保信用状况对企业的触动越来越大,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表示,环保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需要部门联合约束,但也鼓励企业积极整改。如果企业一时被纳入失信的范围,实施惩戒后,进行了整改,也会对联合惩戒备忘录“黑名单”实行动态更新,一段时间内可移出“黑名单”。
事实上,各省市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规定不尽相同。在浙江,被列入环境违法“黑名单”的企业,有一次“信用修复”的机会。在环境违法“黑名单”信息公布6个月后,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认为其环境违法行为已整改到位,可向作出认定的环保主管部门提出信用修复的申请。环保部门审核通过后,违法企业还要选择门户网站或当地主要媒介进行7个工作日的公示,然后由作出认定的环保主管部门在公示结束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修复的决定,并上报、报备给其他相关部门。
在江苏,环保信用评价指标从高到低依次为绿色、蓝色、黄色、红色、黑色5个等级,评价结果发布3个月后,企业可以对自身环保信用等级提出修复申请,并提供相关的整改资料情况。当地环保部门受理申请后,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上,做出核查结论,并报省环保厅核准。企业“变色”的核查结论,由受理部门告知企业,同时通报信用主管部门和其他联动部门。江苏徐州伟天化工在被列入黑榜后,积极改变环境治理状况,投入巨资进行整改,并主动接受环保部门的督查指导,经过近一年的整改,“变色”进入蓝榜。
绿色信用倒逼企业转型
“差别电价的惩戒力度是很大的。”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正刚算了这样一笔账,“我们公司一年的用电量大概是12亿千瓦时,如果加价0.1元,就意味着要从净利润里拿走1.2亿元。”作为一家连续两年环保信用等级较差的企业,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投资数亿元,推进多项环保治理、节能改造项目。
杨正刚所说的差别电价是指,2015年江苏省环保厅联合省物价局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关于根据环保信用评价等级试行差别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年度环保信用评价等级为红色、黑色企业试行差别电价政策,用电价格在现行价格基础上每千瓦时分别加价0.05元和0.1元。此外,江苏省环保厅还联合省财政、物价、水利、住建等5个部门推行差别水价,初定红色企业上调水价0.6元,黑色企业水价上调1元。
“环保信用评价是一种很好的倒逼机制,可以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实践绿色发展要求,抓好源头控制,努力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环境管理精细化。”杨正刚说。
记者注意到,在厦门市环保局刚刚公布的“市级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中,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在“环保良好企业”名单中赫然在列。这家公司不断摸索,研究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节约了水资源,每年还可减少约9万吨废水排放,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环保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还有利于企业正视环保信用问题,通过提高企业环保自律、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环保守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