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知识
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
诚信,让制度和行为...
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
诚信缺失成为中小企...
从品牌的兴亡看诚信...
对信用一般性意义的...
企业诚信考量社会责...
信用管理
国际信用管理的实践...
企业家如何坚持诚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
信用管理定义、意义...
信用管理与信用服务...
重要文件及党和国家...
典型案例
宝钢不折不扣讲诚信...
碧生源加强企业领导...
诚信打造医药企业旗...
诚信生存之本 创新...
诚信树人品 创新出...
从蒙牛诽谤门看企业...
从三鹿事件看企业诚...
我国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进展 未来兼顾稳增长与守风险底线
近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要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把握保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注重在改革发展中化解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集中整治下,我国金融风险由前几年的快速积累逐渐转向高位缓释,已经暴露的金融风险正得到有序处置,金融风险总体收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预期发生积极变化,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蓝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总监赵博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就金融领域而言,依照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延续性的合理外推,2020年将迎来信用重建的元年。
金融风险有效防控 金融体系信用建设不断推进
从2016年初央行开始MPA考核起,金融机构防风险、去杠杆经历了4年之久。2019年11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目前防风险攻坚战已经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是攻坚战收官之年”;同月,央行在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上表示,当前局部性社会信用收缩压力依然存在,未来要加强逆周期调节,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发挥好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的关键作用。从政策层面宣告了监管层对于信用扩张的制约即将终结。
赵博文指出,在过去4年中,各个层级的信用都在收缩:一是银行与银行之间,同业负债纳入MPA考核,导致银行同业信用收缩;二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银行对非银的债权同比增速从最高80%降至负值;三是实体经济更是因为“非标”融资大幅萎缩而出现大量违约,民间借贷利率更是一路飙升。
2019年11月,央行首次下调MLF利率,可以说央行此举就是“降息周期”的开始,之后通过引导LPR利率下行,带动整个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同时,财政方面也提出扩张的财政政策要更有力度,在此情形下,财政部在2019年11月提前下达了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万亿元(而2019年全年才2.5万亿)。
“今年以来,央行宣布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定向降准、再贷款,以及财政的贴息、增幅地方政府专项债和特别国债,除了受疫情影响,也是对去年政策的延续和加码。”赵博文指出。
知名财经评论员司徒正襟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金融信贷的信用重建是一种对以往授信方式监管的全变革。通过信用重建的方式,第一,可使风险由多方分担从而更加分散;第二,随着不良率上升,政府担责递增,压实了政府信用环境建设责任;第三,银行担责递减机制实际上设计了承担的风险上限,解除了银行开展普惠授信业务的后顾之忧;第四,“风险隔离”机制在防控风险扩散的同时,也相当于为保险及担保机构设定了承担的风险上限,确保了分担模式的可持续,激发了其参与积极性。
在完善风险防控的同时 着重诚信建设
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今年将完成“十三五”规划。这个规划目标就是2020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10年再翻一番。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政策效果看,赵博文认为,当前货币政策上的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方式,在政策执行上较为被动,传导效果更多依赖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松紧程度而定。但当前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持续宽松,因此商业银行对央行资金的主动需求不高。比如,今年3月贷款的大幅上升更多源于再贷款等任务摊派。而我国是以商业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社融当中贷款比债券加股权融资约为5:1,如果考虑影子银行融资规模,则这个比例还会更高。而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本身是经济顺周期行为,在经济下行、违约率高企的背景下,银行本身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民企的“惜贷”行为,导致央行的货币政策很难通过银行向下传导。实际上,从2016年底开始的金融去杠杆,民企融资环境首当其冲,加之过去2年中美贸易摩擦,导致民企经营环境继续恶化,民企债务违约率逐年攀升。因此,在客观上,此前商业银行更多收紧了民营企业的信贷。
“在完善风险防控的同时着重诚信建设。”司徒正襟表示,通过信用重建完善信贷机制并强化政策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支持力度,帮助它们应对行业变化和疫情形势带来的多项冲击。解决了部分小微企业主信用空白、信用意识弱及信用建设难问题。
多措并举防风险、稳增长
“金融信贷领域信用重建有利于监管部门规范和整顿授信乱象。”司徒正襟指出,2018年以来,金融监管力度持续强化,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措施整治各类金融乱象,压降金融杠杆,指导和规范商业银行经营,更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各地不同特征及发展状况,通过探索金融综合服务站、对失信户进行“信用重建”、多方参与“分段分担”的风险分担机制等普惠金融新模式,来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金融服务优化过程中的有效管控。
从2018年初开始的央行几轮“放水”之后,我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非常充裕,然而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却鲜有改善,体现在民间借贷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因此,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将央行之水引入民企。赵博文表示,接下来可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改善民企融资环境:
一方面,更多依赖财政政策,甚至引入国家信用。除对民企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外,可效仿1998年财政注资银行,或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民营企业进行债务剥离和减记。这样才能给银行松绑,增强放贷民企的主动性。当然也要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要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
另一方面,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尤其加快股权融资,有利于降低企业杠杆率,但要避免明股实债。而对于债券融资,近年来由于民企违约潮不断加剧,民营企业债券净融资额,从2016年达到顶峰3600亿,逐年收缩,2019年降至不足2000亿。今年一季度更是破天荒创新净融资额为负的情况。因此,建议对于处理债券违约事件,应严格按照《破产法》的清偿顺序,保障债券投资人的合理利益。
另外,今年的融资环境改善方面,前期推出的一系列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仍需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和中小银行改革,引导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与识别机制。
司徒正襟认为,首先,从金融去杠杆上做文章。利率市场化改革出台并持续完善LPR定价机制,形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LPR-贷款利率”的传导路径。从2012年的2.8%下降到2019年三季度的2.19%。其次,降低了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2020年小微企业国家最新扶持政策,对小微企业推出一批的普惠性减税措施。调整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的小规模纳税人,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收益。
记者注意到,银保监会此前表示,将开展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防止乱象反弹回潮,推动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等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金融信贷建设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有力支持宏观经济发展,降低金融风险提高市场抵御能力,保持就业稳定和各产业加速复产。”司徒正襟说道。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