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知识
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
诚信,让制度和行为...
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
诚信缺失成为中小企...
从品牌的兴亡看诚信...
对信用一般性意义的...
企业诚信考量社会责...
信用管理
国际信用管理的实践...
企业家如何坚持诚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
信用管理定义、意义...
信用管理与信用服务...
重要文件及党和国家...
典型案例
宝钢不折不扣讲诚信...
碧生源加强企业领导...
诚信打造医药企业旗...
诚信生存之本 创新...
诚信树人品 创新出...
从蒙牛诽谤门看企业...
从三鹿事件看企业诚...
贾康主题演讲:新消费趋势下的机遇与策略
著名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
主持人,各位企业家朋友:
大家好!
首先表示一下,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下面我用20分钟的时间谈谈对“新消费趋势下的机遇与策略”的认识,请各位来批评指正。
新消费趋势“新”在哪里?提出三个角度。
第一,就中国推进现代化过程来说,我们居民收入的上升趋势是要给予肯定的。总体来看,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是节节上升的。几十年统计数据看下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综合国力上升,老百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上升,合乎逻辑的经济市场所讨论的“恩格尔系数”在中国逐步下降的,表明居民收入里面用于基本保障的部分,即首先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部分,或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支出的部分,它们所占的比重在低收入阶段比较高,表现为一个下降过程。在直观形态上,我们老百姓的消费趋势总体来看是从比较低温饱的满足状态向更高的升级的有效供给满足的状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我初步总结,改革开放之初首先解决中国相当大规模社会成员的温饱问题,当时最突出的消费领域组成部分是以支出解决吃、穿、用这样的现实需要。
在保证吃、穿、用基本温饱以后,还要推进到全面小康。对广大社会成员来说,越来越多的支出满足住、行、学。居住要有更好的条件,出行旅游要有这方面的配套条件,还有学习提升自己,要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的充实,知识更明显的健全化。这些年很明显又一个大的台阶展现在社会成员面前,吃、穿、用、住、行、学之后,还有医、养、育,大家越来越看中医疗条件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养生、养老越来越被社会成员看中。中国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和它相伴随养生养老的需求,表现为供需的互动越来越多。这方面新的消费体现在养生和养老具体的相关经济供需互动之中。还有就是娱乐,从年轻人到中老年,都有娱乐方面的诉求,这样消费的升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二,中国老百姓收入虽然提高,但是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甚至被称为被收入分配悬殊格局的制约。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很直率地说到,中国现在还有6亿人月收入水平也就是一千块钱左右,中国社会中间有相当大规模的低中收入阶层,他们的消费是显然受到了自己收入水平的制约。这样一个基本局面就提醒我们,虽然中国居民收入有上升的趋势,总体来看有不断上台阶的表现,但是我们特别关心低中收入阶层的感受,怎么样让他们更好的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挑战的现实问题。
比这6亿人更高一些的中国收入阶层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考虑有人们议论的4亿人左右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没有非常严谨的定义,一般来说有稳定的能够维持体面生活的收入,能够有房子、有自己的机动车等等这样耐用消费的条件,这种中产阶级大概在中国4亿人上下,被称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中产阶级群体。因为美国是第一世界强国,它的中产阶级是相当有规模的,但是它总的人口规模也就是3.3亿,它的中产阶级超不过3亿人。中国中产阶级已经是4亿人了,绝对规模大,不能说中国培育中产阶级的过程就可以令人满意了。中国整个人口基数是14亿人,4亿中产阶级只是整个人口规模的一个零头。形成稳定现代化的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要把低中收入阶层越来越多的托起来,让他们成为中产阶层,而且这个中产阶级在我们中国总人口中间应该让它占大头,形成所谓的橄榄型社会。
中国也有这样表述,所谓枣核型社会,就是中间大、两头小,最低阶层比重要尽可能的低,特别富裕阶层比重也是金字塔的尖顶,或者枣核另外一个尖,也不能特别大。最主要“有恒产、有恒心”,能够有稳定收入来源和收入支撑过体面生活的中产阶级,他们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稳定的力量。中国消费新趋势一定要伴随使老百姓总体收入增长而且中产阶级不断壮大的过程。
这里面处理好相关的问题,除了提高收入之外,还要降低中产阶级的焦虑。你说我有房子有车,我怎么生活中间这么焦虑。很多人实际表现有了当期的收入,但是边际储蓄倾向很高,换句话说,边际消费倾向很低。很多的当期收入形成预防性的储蓄,很多人延用过去低收入阶段精打细算的收入习惯,他们担心以后出现自己养老方面、家庭成员患病治疗方面的高支出,预做这方面的准备。子女都希望他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以后教育费用是超出一般支出增长前景,一定要准备好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支持资金等等。
我们现在强调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里面就有所谓堵点了。你形成中产阶级当期的收入也不能够在比较大的比重上形成当期的消费支出,怎么样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不能忽视我们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水平提高。而且在实际生活中间,这样一种预防性的储蓄,实际上波及了中低收入阶层,他们虽然收入水平比较低,也要想方设法勒紧裤带留点钱,也实际影响他们的消费,甚至不惜以消费的降级。总体来说,必须给低中收入阶层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辅助体系,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消除这些社会群体消费环节上形成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实际中国社会14亿人,低端的消费长尾市场和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合在一起支持我们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
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方面,必须承认人家如果说是自己由于种种努力的原因和客观机遇的原因带来的合法收入,用于消费是消费者主权的实现。他们高端消费在社会中间也必然是多样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引导他们不要过多的沉迷炫耀性的消费,这都是在消费形成有效购买力和购买潜力释放方面,我们要考虑怎么样顺应创新过程以及新消费的升级过程,要处理更复杂的不同视角上合在一起的系统工程式的一套问题。
第三,新消费趋势必须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我们要特别看中数字经济使消费有可能在有效供给这方面形成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化,在特定场景之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一些可能性。这种数字经济支撑的消费模式,可能首先更好的适应新生代的偏好,但也要适应人口老龄化里面中老年人的需要。在数字经济支撑之下的这种新式有效供给,潜力非常值得看中。中国必须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为新消费趋势健康可持续发展插上数字经济这样的第一生产力式的支持腾飞的翅膀。整个消费市场和供需的互动必然要支撑消费的有效投融资,合在一起都必须得到数字经济更好的支持,也必须是在我们新基建和传统老基建的呼应和配合。
下面顺理成章的谈一下在新的消费趋势之下我们怎么样把握机遇,掌握好增加有效供给的对策,这方面我提三个视角。
第一,我们必须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所有的服务于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去满足消费有效供给。可以提炼一句企业家们愿意说的关键词表述,这个关键词就是“用户体验”。消费者的满意决定我们供给是否有效判别的意义,用户是上帝、用户体验为王决定市场竞争中间什么样经营主体产品和服务能够适应客观需要形成有效的供给。在具体形态方面,我们要掌握的生产经营战略和策略一定要特别看中适应需要的供给创新。这些年,老百姓就是从最基本的“怎么吃”这方面越来越多的去依靠外卖,形成以数字经济支撑便捷的有很大规模的线上线下结合的供应体系,这种外卖所形成的老百姓生活中的便利化,解决最基本的民以食为天的问题。这方面,创新消费模式中间的满意度提高是功不可莫的。顺便说一下,前一段时间大家讨论巨头的电商平台社区团购会不会有副作用。你要有两分法,要全面看待,不能简单的一概否定社区团购。我的理解就是,在武汉封城情况之下,数字经济支撑是逼出来的唯一选择。你没有别的传统的渠道能解决被隔离、被封闭小区和这个城市里面那些人过日子的需要和基本生活运转的需要,这时候线上线下结合的电商平台对这些小区提供创新支撑的供应模式,就是社会团购。疫情得到控制以后,社区团购正面的效应给人的启发,以后是不是继续延续运用这种方式。有些人担心了这种社区团购把过去很多小商、小贩、小市场都排挤掉了。这个事情大家要从历史长河来看,过去大家都用马车,后来用汽车出行,大家担心汽车把马车排挤掉,那些赶马车的人怎么过日子怎么就业,现在也得这么考虑。在社区团购必要的功能得到保持和继续保持它应对现实需求的适应性的同时,防范它在发展阶段过程中间的一些可能表现为过度的排挤一些小商、小贩和小超市的作用,这是需要弹性掌握的过程。我们不能设想20年以后怎么样,可能5年、8年以后这个社区团购市场份额还是会扩大的,很多的小商小贩要谋求另外的就业门路。以后整个供应链从田头通过冷链一直到餐馆、家庭成员的餐桌上面,社区团购的生命力更强,这使这些小商小贩小超市的生命力更强,现在逻辑上看出来了。所以要全面看待以人为本、用户体验为上,我们通盘考虑怎么样既保护创新,又要限制创新过程中间可能的副作用和过大冲击。
比如说我去北京亦庄看过两个大的商业巨头都是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做的生鲜物品的卖场,很有吸引力,他们在烧钱培育这个市场,这时候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这里面你说它会不会形成新的局部垄断、寡头垄断的问题,我们要密切关注,在创新中间加以跟上的必要的规范。它的很多的机制,大卖场、生鲜产品的卖场,同时有定制的机制。你在现场体验之后,你在三公里的半径之内,你在线上或者电话里面可以定制化,按照私人的偏好形成有效供给,对老百姓来说这不是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的一种机制吗?我们增加有效供给这方面、战略策略这方面,肯定是创新的大潮流,当然也要注意加强相关的规范监管,防范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第二,我们要在中国顺应分配制度改革和做好政策的调整,来抓住新的市场机遇,来支持老百姓的一些新的消费潜力释放。可以举出一个例子,这几年精准扶贫,一些认准必须实施异地搬迁扶贫的这些社会成员别无选择,就是再高的成本也必须让他们脱贫,否则没有全面小康。异地搬迁扶贫托底以后,社会政策托底形成的新的消费是不是值得肯定,我们整个一套制度和规则的进步,才能达到精准扶贫里面异地搬迁扶贫理想中的目标。
在城市区域也有相关的例子,就是棚户区改造。多少年前认为那是令人头疼的难题,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东北区域有从伪满洲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棚户区的历史问题,这几年我们依靠改革开放形成的综合国力终于把这个问题相当有成效的解决。现在还要继续扫尾解决棚户区改造的问题,带来一定是相关的一套融资制度的创新和消费潜力挖掘释放以后,老百姓生活得到更好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说得更开阔一点,养老问题我们现在不能忽视,除了养老院等机构养老之外,还要有社区养老。社区养老如何增加有效供给?大家都认可邻近社区的托儿所、幼儿园,现在可以是托老所,使老人得到社区养老有效供给的具体场景。我们创新就是增加有效供给,相关市场主体是不是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带有产业机遇性质的创新的领域,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等等。很多的融资既要有商业性金融支持,更要匹配适当政策性金融加力赋能,这些都是配套改革。所谓现在说到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和需求侧改革相呼应,形成更好的系统论指导下全套设计才能解决问题。
第三,在中央表述需求侧改革之后,跟上这句话消除堵点。需求侧的管理主要是总量型的管理,管理是继承的制度环境和已经明确的规则来执行、来形成在实际生活中间的可持续运行。而需求侧管理旁边的改革是什么?是得优化这套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和规则。改革更多在这含义上又对接了供给侧改革有效制度供给,打通这两侧合在一起又是配套改革的系统论。
新消费趋势之下,把握机遇,掌握好战略策略,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央系统论的思维。前面所说老百姓消费潜力释放要有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涉及到什么?那是很多社会体系保障改革必须动真格的。基本养老全社会统筹机制说了十多年了,现在又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建议,能不能真正的尽快落实,那就是啃硬骨头,破除既得利益阻碍。我们需求侧有很多堵塞,现实生活中老百姓人均收入提高,很多低端成员收入不足,优化收入再分配,又有一些硬骨头的问题。我们过去讨论过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建设,除了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投融资制度,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房地产税改革。大家都不喜欢这个税,但是建立现代国家必须形成现代税制。中央说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能跳得过去房地产税改革的命题吗?这些都是要考虑从长远来看怎么消除堵点,怎么样更好的理顺整个供需体系,必须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我们今天讨论我说的这些不成熟的看法,也是希望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来共同探讨我们怎么适应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间的新消费趋势,而提供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更好的有效供给。我就汇报这些看法。
谢谢!
(根据2021中国企业信用发展论坛暨第十二届诚信公益盛典现场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