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知识
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
诚信,让制度和行为...
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
诚信缺失成为中小企...
从品牌的兴亡看诚信...
对信用一般性意义的...
企业诚信考量社会责...
信用管理
国际信用管理的实践...
企业家如何坚持诚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
信用管理定义、意义...
信用管理与信用服务...
重要文件及党和国家...
典型案例
宝钢不折不扣讲诚信...
碧生源加强企业领导...
诚信打造医药企业旗...
诚信生存之本 创新...
诚信树人品 创新出...
从蒙牛诽谤门看企业...
从三鹿事件看企业诚...
“信用+”碳减排及其发展趋势
2016年全球178个国家共同签署的《巴黎协定》指出,只有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提出"完善生态环保信用制度"“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体系,加强登记、交易、结算、核查等环节信用监管"。
本文节选自《信用蓝皮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年度报告(2021-2022)》中“‘信用+’碳减排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张红,经济学博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
一、主要进展
“信用+”碳减排有两重含义:一是信用机制。通过自愿实施的碳减排或脱碳活动创造可交易的信用,即“碳信用”,并通过碳信用机制促进碳减排。二是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碳减排各方面各环节的深度融合。通过发挥信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防范与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促进碳减排。
1.碳信用机制
碳信用机制是一种基于自愿的碳定价工具。它通过实体间自愿的减排行动创造可交易的信用额度,进行交易的市场通常被称为“自愿碳市场”。世界银行根据碳信用的产生和管理方式将其分为三类:国际机制、国内机制和独立机制。实体所获得的信用额度可用于满足自身的合规需要,例如,帮助企业履行碳税或碳排放交易系统下规定的义务,也可以作为其减排策略的一部分,来满足其需求。
世界银行2022年发布的《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碳信用市场增长了48%。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计量的全球平均碳信用价格从2020年的2.49美元上涨到2021年的3.82美元。国际、国内和独立信用机制产生的碳信用额,已经从2020年的3.27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4.78亿美元,是自2012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2007年以来,碳信用市场的累计交易规模已达4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中国国家碳排放交易系统于2021年2月启动,并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保护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参与方合法权益,2021年5月17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开始交易,首日成交价格超过50元人民币/吨。
2.“信用+”碳减排交易和管理机制
我国从“十二五”期间开始运用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促进碳减排,进行了将碳排放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评价要素的政策探索。2013年12月,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为依据,将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分为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不良企业四个等级,分别以“绿牌”“蓝牌”“黄牌”“红牌”标示。天津、武汉作为碳交易试点城市和低碳发展试点城市,分别出台了与碳排放挂钩的信用评价相关的政策。
2021年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有关事宜的通知》,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碳减排重点领域内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贷款。人民银行按照碳减排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工具资金,期限1年,可展期2次,利率为1.75%。发放对象暂定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
碳减排支持工具属于类再贷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金融领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工具。在旧基建、过剩产能等领域向绿色经济、新能源的动能切换过程中,碳减排工具保证了资金定向输送给碳减排领域,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二、发展趋势
展望2023年,新的市场参与者和金融机构驱使碳信用市场向标准化方向发展,这种方式给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标准合同交易数据稀少且分散,使得市场定价更加难以评估。虽然场外交易仍然是碳信用市场的常态,但现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标准化交易数量显著增长。新技术的开发和传播,特别是区块链相关技术,正在重塑碳信用市场的交易方式。比如去中心化金融,就是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在市场中的一种主流应用。通过加密货币、智能合约和其他数字技术创新方式,去中心化金融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点对点金融交易。这些新技术的部署有助于扩大碳信用市场,同时提高可追溯性、流动性、安全性和交易效率。
我国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在方法上重在做加法,即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助力碳中和绿色低碳转型及工业体系再造。其发展趋势一方面可能是将支持主体从全国性金融机构(政策性+六大行+股份制)进一步拓展,把中小银行也纳入支持范畴;另一方面,当前支持范围主要是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领域,未来支持范围可能进一步拓展、纳入更多行业。
目前有大量企业面临信息化、智能化和建立碳排放数据库的难题,未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并不仅仅只是国家层面的工作,一定会被分解到行业或区域里去,所以重点排放单位应该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库这个方向去强化市场数据的采集与决策。另一方面,对于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而言,需要建立大数据分析预警和监管系统,通过数字模型管理碳排放数据,建立起地方政府以及国家级别的大数据分析预警和监管系统,并通过预警系统实现跨部门的联合监管和信用监管,从而推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真正落地。
最后,碳信用市场新的金融服务和技术的进入将重塑行业格局,开展碳权质押贷款业务,发展基于碳权的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基于碳权的保理业务,发展碳基金理财产品,开发信托类碳金融产品,逐步推进碳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业务,探索碳信用期货、远期等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丰富交易机制,以及鼓励金融机构参与交易,都将有效活跃碳市场,推动碳减排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进一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