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知识

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

诚信,让制度和行为...

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

诚信缺失成为中小企...

从品牌的兴亡看诚信...

对信用一般性意义的...

企业诚信考量社会责...

信用管理

国际信用管理的实践...

企业家如何坚持诚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

信用管理定义、意义...

信用管理与信用服务...

重要文件及党和国家...

典型案例

宝钢不折不扣讲诚信...

碧生源加强企业领导...

诚信打造医药企业旗...

诚信生存之本 创新...

诚信树人品 创新出...

从蒙牛诽谤门看企业...

从三鹿事件看企业诚...

当前位置: 首页 - > 信用研究 - > 正文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历程和监管演进


信用商务网【官方网站】 · http://www.ccbn.org.cn     发布时间:2023/10/8
■ 中国证券业协会资信评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姚可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在监管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经历了行业初创、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三大发展阶段,在监管培育和监管的不断规范、不断强化中逐步壮大,有序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行业初创和监管培育阶段(1987-2004年)
  改革开放前,我国不存在债券市场,不具备产生信用评级的市场基础。改革开放后,财政部1981年启动发行国债,我国债券市场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企业债券逐步出现;1987年2月国务院发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开始将债券纳入统一管理。之后,国务院为规范企业债券的发行及管理,分别于1992年12月和1993年8月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强化债券发行的行政审批,并明确债券信用评级工作应作为债券发行审批的必要程序之一,奠定了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基础。为适应债券市场发展需求,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我国第一批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相继创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03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原保监会和原银监会分别、相继将评级机构纳入业务监管范围,出台了多部规章制度对评级机构和评级业务进行监管,监管内容主要涉及评级机构的资质认可、评级要求与评级使用,进一步确认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地位。
  (二)快速发展和强化监管阶段(2005-2015年)
  这一时期,我国信用评级业务规模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显著增长,业务品种进一步多样化。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短期融资券、2007年交易所市场推出公司债券,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态势。此后,银行间市场先后推出了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票据等品种,交易所市场推出了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品种,加之已有的企业债、金融债券、次级债、同业存单等品种,债券品种进一步丰富、债券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为规范评级机构行为,评级监管和自律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200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推动发布了《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包含评级主体、评级业务和评级业务管理三个标准。随后,中国证监会、国家发改委、原保监会和财政部均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出台了相关监管法规。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也在上述监管部门搭建的监管框架下,针对评级行业出台了自律规则。
  (三)对外开放和走向统一监管阶段(2016年至今)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信用评级行业的对外开放迎来实质性进展。201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7]第7号》,对符合条件的境内外评级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业务予以规范,标志着境外评级机构可以独资进入中国市场。2018年,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在北京成立分支机构并向银行间市场提交了注册申请;2019年1月28日,标普信评获准正式进入我国评级市场开展业务。
  在我国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同时,评级监管水平也进一步提升。201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四部委联合签发《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行业主管部门—业务管理部门—自律组织”的评级行业监管框架,为国内评级行业从多方监管走向统一监管奠定了基础。
  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强化信息披露义务、压实中介机构的责任等,符合国际资本市场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规范度和透明化程度的提升,对促进国内信用评级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