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知识
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
诚信,让制度和行为...
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
诚信缺失成为中小企...
从品牌的兴亡看诚信...
对信用一般性意义的...
企业诚信考量社会责...
信用管理
国际信用管理的实践...
企业家如何坚持诚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
信用管理定义、意义...
信用管理与信用服务...
重要文件及党和国家...
典型案例
宝钢不折不扣讲诚信...
碧生源加强企业领导...
诚信打造医药企业旗...
诚信生存之本 创新...
诚信树人品 创新出...
从蒙牛诽谤门看企业...
从三鹿事件看企业诚...
以征信体系治假应“以法为先”
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就打击假冒伪劣等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对于近期热议的“像抓酒驾一样打假”,张茅表示赞同此观点,并提出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惩戒力度,建立企业信用系统是让假货不断逐渐减少的方法。(3月11日《新京报》)
“天下无假”是人人追求的愿景,也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像抓酒驾一样打假”的观点,之所以能获得张茅的赞同,一方面源于假货泛滥所造成的严峻形势,以及打假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使得大家必须反思打假的出路与手段;另一方面源于对既有打假手段总结后发现,治理的效果不佳,需要提高打假的效率与效力。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来看,以严苛执法的路径,去建立一个成熟而有效的诚信体系,提高商家和企业“不敢造假”和“造不起假”的内生动力,则可先行做到“天下少假”,继而实现“天下无假”。
一旦提及诚信体系,美国的经验和做法一直是样本和参照。正是有了“寸步难行”的严重后果,才让人有“不越雷池半步”的自律。反之,若是惩戒绵软且机制漏洞百出,形成“中国式过马路”一样“法不责众”的态势,或如“隔墙抛砖”式的治理,存在过多的不确定性,仅靠道德倡导与诚信自律的防治体系,就会异常脆弱。
用诚信去实现“天下少假”,思路上并无问题,也是别人成功经验的总结。但诚信体系不是单纯的道德教化与重申,而是法治建设的成果体现,或者说,诚信体系本身就是社会治理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而,其既是目标,又是手段。而要提高法治的效果与威力,除了基于法制的建设,先让法律体系完善起来,建立行政、民事、刑事三者彼此衔接又相互呼应的法律体系,关键还在于要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惩戒力度,让造假售假所获得的机会效益,永远低于其付出的成本。也只有用“无以复加”惩戒让造假售假者付出“难以承受”和“承受不起”的代价,“祸起投机逐利”始得控制。
像“抓酒驾一样打假”,并非对刑罚的滥用,更非对刑责的依赖,而是建立有威力的刑罚制度的必然,也是实现法治化的趋势。一种社会乱象打而不绝、禁而不止,反之越打越重,就足以说明手段的效果不好。如果去年端掉的窝点,在今年又卷土重来,则足以说明惩戒的手段偏轻,形成了放纵之势。
罚是法的手段,法是罚的目的,两者不能混同。把加大刑罚与建立法治对立,把诚信体系与法治建设对立,把道德构建与法律完善对立,把自身责任与公共责任对立,由此所形成的认识偏差与群体分歧,才是打假体系难以形成,共治格局无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与心头之曲形成呼声,有高度的共识才有一致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