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知识

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

诚信,让制度和行为...

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

诚信缺失成为中小企...

从品牌的兴亡看诚信...

对信用一般性意义的...

企业诚信考量社会责...

信用管理

国际信用管理的实践...

企业家如何坚持诚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

信用管理定义、意义...

信用管理与信用服务...

重要文件及党和国家...

典型案例

宝钢不折不扣讲诚信...

碧生源加强企业领导...

诚信打造医药企业旗...

诚信生存之本 创新...

诚信树人品 创新出...

从蒙牛诽谤门看企业...

从三鹿事件看企业诚...

当前位置: 首页 - > 信用研究 - > 正文

企业知识产权信用评价:以标准赋能企业新发展


信用商务网【官方网站】 · http://www.ccbn.org.cn     发布时间:2024/9/12

    信用制度建设能够有效约束企业和个人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随着“信用中国”在社会各领域深入推进与市场交易日趋频繁,“信用”的内涵不断被注入新的生命力,不仅被视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主体间交易交往的保障。因此,将信用制度从单一的金融领域逐渐发展至与社会其他领域交叉融合、将信用制度运用于信用管理和社会管理等领域之中,通过信用评价活动,实现专业领域管理与信用管理服务相互促进是我国社会信用建设实践的一个重要拓展。企业知识产权信用评价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企业知识产权信用评价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知识产权领域主要活动由传统的静态产权公示嬗变为动态的知识产权交易、许可。而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借助企业对知识产权领域进行信用公正审查和评估,能有效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打击部分企业侵权行为。2022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信用管理规定》明确指出,要推动形成相关行业信用评价制度和规范,推动开展信用评价,明确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信息采集规范等,对信用主体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领域信用管理机制,规范和指导知识产权信用评价工作,可以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信用概念的提出,不仅能为政府端开展信用活动提供指引,也能为企业端融资、交易提供可信凭证,适用范围广泛。

    知识产权信用评价如何标准化

    标准作为“软法治理”代表,通过共识机制的运行,可以使评价活动透明化、评价管理机制规范化、评价指标可信化,是知识产权信用评价落地的最佳策略。《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先后指出,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着力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需要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因此,通过制定企业知识产权信用评价标准,既可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推进社会治理标准化建设”“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要求,又能有效激发企业创新能力,打击部分企业侵权行为。标准的提出对于知识产权信用体系的建设具有急迫性、可操作性和广泛适用性。

    多轮论证,反复打磨标准文本

    2021年4月,为推进我国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发展阶段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现,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了“首届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信用峰会”,针对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需求,第一次提出了“知识产权信用”的重大命题。通过对知识产权和社会信用两大理论体系及其关系展开研讨,厘清了两个理论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开启了知识产权信用法治体系建构理论研究的开端。

    2022年年初,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与北京道成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关于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的意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规则,组织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广泛调研了北京、浙江等地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侵权、维权的情况,通过专家座谈和企业走访,对知识产权信用评价相关指标予以细化和明确;在全面分析对比不同行业知识产权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了标准编制的理念、思路和方案;在结合国内标准体系最新进展及国际上标准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预研、立项、起草、初步征求意见后,形成了《企业知识产权信用评价标准(草案)》。该标准于2022年9月立项,经过三轮修改调整、以及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后,今年5月报送中国工经联经团部审核,6月底表决通过,于2023年7月15日正式发布。

    规范评价活动,标准助推发展

    《企业知识产权信用评价标准》是填补知识产权信用评价标准阙如的一次重要尝试。该标准共分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主体、评价业务、评价监督等6个章节,以“科学客观、重点突出、全面覆盖、持续改进”为原则。

    该标准在定义上对相关概念加以明确,消除知识产权信用内涵的模糊性;在评价程序与评价要素上,提供了标准文件及各类要素指标,以供评估人员作出科学性、规范性判断,避免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或者负面评价,且能客观地反映出企业信用水平;特别是,在评价过程中设置监督程序,对评价指标设置、标准推广与执行、标准实施收益等方面实时监控,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调整。

    长远来看,该标准打破了现有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存在的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问题:

    政府部门可通过该标准对规范相关市场交易秩序,推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

    企业则可通过该标准的可信认证,在市场活动中不断塑造企业的信用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在招投标、资格准入和贷款等重要发展环节提高竞争力,这不仅能享受当地激励性政策支持,在其他社会性评比(如中国工业大奖、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中获得参与资格,而且更容易与国际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国际市场。

    此外,该标准参考了我国法律、法规及政策背景,针对性地比较了国内外其他领域的信用标准,吸纳了不同领域知识产权与信用标准的特点,经过专家学者多轮论证,具有一定权威性与可靠性,能很好地为各行业市场主体提供知识产权信用评价服务。未来,随着评价经验材料丰富以及文本推广,该标准还望上升至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从而更有利于企业营商环境的优化,促进知识产权领域有序、规范的发展,协助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