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知识

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

诚信,让制度和行为...

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

诚信缺失成为中小企...

从品牌的兴亡看诚信...

对信用一般性意义的...

企业诚信考量社会责...

信用管理

国际信用管理的实践...

企业家如何坚持诚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

信用管理定义、意义...

信用管理与信用服务...

重要文件及党和国家...

典型案例

宝钢不折不扣讲诚信...

诚信打造医药企业旗...

诚信生存之本 创新...

诚信树人品 创新出...

坚持以人为本 诚信...

借诚信之风扬力量之...

北仑:进出口企业“...

当前位置: 首页 - > 信用研究 - > 正文

信用经济发展及建设路径研究


信用商务网【官方网站】 · http://www.ccbn.org.cn     发布时间:2025/10/13

    大力发展信用经济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信用经济就是信用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经济形态,信用经济价值的实现依靠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运行,通过“信用记录—评价甄别—激励惩戒”闭环系统,让诚实守信成为市场参与者的理性选择,从而提升普惠可及度、降本增效、规范市场秩序等。为更好促进信用经济发展,需在提升法治保障、夯实社会信用体系运行基础、促进信用与经济融合等方面大胆探索推动信用经济价值实现,支撑高质量发展。

    发展信用经济的路径建议:

    结合信用经济理论分析及实际运行情况,需要充分认识到信用在支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胆探索、积极作为,释放更多信用经济价值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信用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

    法治是诚信社会的根基,科学立法是构建高诚信度社会的前提,是社会信用体系高效运行、信用经济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信用经济活动是对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等的探索,相关业务在开展初期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信用经济开展效果欠佳,因此加强社会信用立法十分必要。

    在全国性信用立法推进较慢的情况下,地方信用立法正快速推进。2017年7月1日,《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条例》开始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关于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经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省级社会信用相关地方性法规,18个地级市出台了市级社会信用相关条例。在此过程中,全国性信用立法进程也在加快。2023年9月,《社会信用建设法》被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第二类项目,即需要抓紧工作、条件成熟时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2024年6月,《社会信用建设法》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当前,社会信用全国性立法进程慢于其他基础性制度立法,为更好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推动信用与经济更好地融合发展,应抓紧完善并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不断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平,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评价甄别、激励惩戒等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

    (二)夯实社会信用体系运行基础

    信用经济发展依赖于社会信用体系的高效运转,社会信用体系越完善、运行越顺畅,信用要素嵌入经济活动越深、越广,信用经济发展越繁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就越大、越强。因此,需要进一步夯实社会信用体系运行基础。进一步强化社会信用体系统筹规划,整合政府、市场、协会、研究机构等的力量,谋划社会信用体系及信用经济发展路径。统筹推进信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明确信息提供部门或单位、详细的信息种类、归集或共享方式,强化各类信用信息系统的融合。探索数据提供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合作新机制,更多地由相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信息需求多的市场机构总部签订合作协议。构建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进一步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完善信用评价机制,规范失信惩戒措施,建立健全各行业信用监管制度。配强、配优从事信用经济相关工作的力量。

    (三)积极促进信用与经济融合

    信用经济价值发挥在于信用与经济活动的有效融合,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制定信用与经济更好融合的基础性规则,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市场机构等在规则框架下结合行业特点、行业发展需要等开展市场化应用发挥市场在信用经济价值实现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信用与融资活动的融合是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迫切需要,推动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数据挖掘和联合建模,开发“信易贷”产品,有效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效能。制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授权运营管理办法。鼓励地方积极探索依托各类“信用分”拓展守信激励场景应用,在托育养老、家政服务、医疗保障、旅游购物、出行等“信用+”工程领域,按照“地级市—省域—全国”的顺序逐步扩大整合范围、整合力度,加强区域间的场景共享应用。

    本文节选自图书《信用蓝皮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年度报告(2023—2024)》中“信用经济发展及建设路径研究”章节。

    作者:宋立义,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清彬,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财政税收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国信高端智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