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知识
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
诚信,让制度和行为...
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
诚信缺失成为中小企...
从品牌的兴亡看诚信...
对信用一般性意义的...
企业诚信考量社会责...
信用管理
国际信用管理的实践...
企业家如何坚持诚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
信用管理定义、意义...
信用管理与信用服务...
重要文件及党和国家...
典型案例
宝钢不折不扣讲诚信...
碧生源加强企业领导...
诚信打造医药企业旗...
诚信生存之本 创新...
诚信树人品 创新出...
从蒙牛诽谤门看企业...
从三鹿事件看企业诚...
市场监管部门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三年攻坚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工作部署,坚持系统谋划,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提升市场监管和服务水平,不断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方法、新路径,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取得了较好工作成效。
一方面,先行先试推出一批创新成果,推动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深圳前海完成省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全国信用经济试验区建设,深圳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地方征信平台)助力企业累计获得融资4920亿元;另一方面,先行示范获评系列表彰,深圳信用网获评广东省“示范性平台网站”称号,深圳“信易贷”平台获评全国特色平台,深圳宝安获评2023年度全国信用建设成果观摩会城市组“特色单位”,深圳南山、深圳宝安入选首批省信用县,深圳以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获批第三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信用+制度”夯实信用建设工作基础
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社会信用条例》。《条例》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是全国首部也是唯一一部由市场监管部门起草的社会信用法规,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
印发《深圳市涉企补偿救济实施办法(试行)》,强化政务诚信建设,依法依规对因政府机构失信导致企业受损的合法权益进行补偿救济。
信用标准建设取得实效。率先成立全省首个地市级信用标准委员会,启动编制全国首个信用服务业分类国家标准,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标准《个体工商户公共信用评价规范》、团体标准《信用服务业分类及编码规范》。制定《基于跨境活动的信用主体企业信用报告格式规范》,实现全国跨境信用互认标准“零的突破”,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
“信用+融资”赋能企业提质增效
积极落实全省个体工商户“星火贷”普惠金融扶持项目启动会会议部署,开展深圳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地方征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工作,通过归集共享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掌握的涉企信用信息数据,将分散在多部门的公共信用数据转化为小微经营主体的信用资产,在推动全市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枢纽性作用。
助力企业贷款金额大幅提升。依托公共信用数据对企业精准画像,为金融机构信贷审核提供信用数据支撑,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贷款门槛,平台现已归集超25亿条数据,形成企业基础信息、信用履约、政务监管、经营活动、社会资源、资本资产、企业主画像信息等7大主题库,覆盖深圳市全部经营主体,推出50余款征信产品,助力企业获得融资4858亿元。
针对个体工商户打造全国首个全流程线上信贷产品。2023年7月,开发上线全国首个以公共信用评价体系为核心的线上全流程信贷产品——“个体深信贷”,针对资金周转困难、“无抵押、无贷款记录”但信用评价较好的个体工商户提供纯信用、低利率、全流程线上贷款渠道。个体工商户通过“深i企”找融资专区完成注册后,系统将自动为其优选信贷产品,最快1分钟左右即可获得借款额度。上线以来累计放款8.93亿元。
上线首款质量融资增信产品“深质贷”。精选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质量创新等5大要素、21项指标,建立以企业具备的质量能力、资质等要素为依据的增信机制,让企业质量品牌的“无形资产”转化为融资增信的“有形资产”,已有47家企业或个人通过“深质贷”获得质量融资增信2.56亿元。
打造初创型科技企业专属线上信贷产品。因初创型科技企业具有重投入、轻资产、高不确定性等经营特点,融资时往往面临较大困难。2024年初,针对这类企业的融资痛点,指导平台融合应用工商、社保、知识产权等公共数据,构造潜力科创企业评估模型,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识别潜力企业,打通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的“最初一公里”。2024年3月起,“科技初创通”与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农业银行深圳分行、北京银行深圳分行、深圳农商银行等银行启动业务试点工作,已为14家初创型科技企业授信放款5397.7万元。
“信用+助企”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信用修复让企业轻装上阵。深化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办成”改革,对行政处罚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三类信用信息修复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达”机制,引导各类主体积极主动开展信用修复;通过建立企业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次告知、一日办结”工作机制,创新“线上+线下”双向告知提醒模式,为企业发展增信赋能,2024年共受理信用修复10775件。
活用公共信用报告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开展公共信用报告代替企业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改革,实现一份公共信用报告涵盖25个相关单位、共计47个领域的违法违规信息,企业可在申请境内外上市、新三板挂牌、股权再融资、发行各类债券、并购重组、银行贷款等更多经营活动中应用。上线以来共开具公共信用报告(无违法违规记录版)3550份,可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三万余份。
打造全国领先信用服务网站。依托深圳信用网打造体验好、数据多、技术新、功能全、查询易、应用广的信用服务平台,深圳信用网于2002年上线,累计访问27.75亿次,接口调用8546万次,涵盖68家信源单位的信用信息25.88亿条,面向公众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提供便利的数据接口调用服务。
“信用+监管”助推营商环境优化
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建立信用联合奖惩系统,在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公共服务、资金资助等业务环节落地应用。目前已实现与25个市直部门和11个区的系统对接。
打造“信用哨兵”模型。在龙岗试点“信用哨兵”监管模型,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企业标签管理系统等大数据成果为数据支撑,形成企业三维全景画像,直观展现龙岗辖区企业在三个维度的信用风险状况,并试点运用至警监合作、税监合作、楼宇监管、智能办案、年报催报、企业服务等领域。
高效推进信用监管数据质量整改提升。对全市范围内企业信用监管数据进行全面排查、整改和提升,累计修正(规范)数据1080.9万条,其中登记类数据263.7万条、年报数据615.2万条、案件类数据1.0万条、其他监管类数据201.0万条,确保企业信用监管数据全面、准确、规范。
“信用+跨境”推动融入湾区发展新格局
以信用赋能大湾区跨区域融合协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建设发展联盟”落地,发展包括“9+2”城市信用服务头部机构联盟成员超50家,聚焦为跨境贸易、跨境金融等领域提供合作平台。
以信用打通境内外征信机构信息互认互通渠道。实现港资企业信用贷款审核和发放工作,帮助在深港企获得贷款达6.9亿元,满足大湾区社会经济融合发展产生的跨境信用互认需求。
以信用服务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拓展“信用+”系列活动,助力港澳居民融入湾区生活,包括将在深缴纳医保的港澳居民纳入“信用就医”智慧医疗便捷服务等;打造全国首个信用服务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具有全球话语权的信用服务机构,实现深圳信用服务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紧扣行风建设工作部署,持续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用服务支持企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信用合作不断深化,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企业群众,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营造稳定透明、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