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知识
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
诚信,让制度和行为...
诚信对企业的重要性...
诚信缺失成为中小企...
从品牌的兴亡看诚信...
对信用一般性意义的...
企业诚信考量社会责...
信用管理
国际信用管理的实践...
企业家如何坚持诚信...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
信用管理定义、意义...
信用管理与信用服务...
重要文件及党和国家...
典型案例
宝钢不折不扣讲诚信...
碧生源加强企业领导...
诚信打造医药企业旗...
诚信生存之本 创新...
诚信树人品 创新出...
从蒙牛诽谤门看企业...
从三鹿事件看企业诚...
深耕“信治”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聊城市各地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通过优化治理结构,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实效,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3年以来,冠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中办发〔2022〕25号)《山东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鲁政办字〔2021〕68号)等中央、省市文件要求,着眼强县建设的战略全局,立足“五个新冠县”的发展大局,统筹建设“信用冠县”的整体布局,高度重视、高标谋划、高位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组织、定制度,搭平台、强机制,抓宣传、重应用,用信用建设“一根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将信用体系建设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用“灵芝分”撬动了“大能量”,合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场观摩会在我县召开,省、市领导莅临指导,对冠县信用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相关经验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大众日报》《联合日报》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相继报道571篇;典型做法被省领导王桂英、王修林、张新文签批;四个信用案例荣获2024年度中国信用共建优秀案例。“诚信之冠·幸福之县”品牌不断被擦亮,为“信用聊城”“信用山东”建设提供了冠县经验。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向心力
(一)健全组织体系。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冠县社会信用中心。县乡村三级均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机构,构建起上下衔接、左右联动的组织体系。坚持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行业、部门、基层组织协调推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每项任务都能落到实处。
(二)夯实制度基础。一方面,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冠县实际制定《冠县社会信用管理办法》,针对全体居民、市场主体制定《冠县社会成员信用积分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又细化成社区、农村、机关积分评价指标,分别制定《冠县社区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冠县农村居民信用积分评价办法》《冠县公职人员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冠县教职工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制度文件,搭建起了纵横结合、高效衔接的制度体系,信用工作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一方面,各级各部门立足业务实际配套出台272份制度文件。比如,《冠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冠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干部职工信用积分管理办法》《冠县物业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冠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冠县东街学校教师信用减分项目》等。
(三)加强督导评估。一是平时,对“五进”领域、镇街实行帮包制,通过定期的数据监测、工作进展汇报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实时掌握信用工作的动态情况,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和长效的管理模式。二是年中,通过明确的督导标准,对镇村在信用工作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进行量化评估,清晰了解各部门在信用信息采集、信用监管、信用服务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发现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并及时召开协调会、推进会,进行深入研究和部署调整,比如,组织召开2024年度全县乡镇(街道)信用工作推进会、乡镇(街道)督导评估反馈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年中工作推进会。三是年终,信用体系建设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把信用工作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从制度层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保障。
二、强化技术支撑,注入基层治理新动力
(一)信用平台“灵芝分”。结合冠县地方特色打造以“一网三库一平台”为架构的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灵芝分”平台)。对个人和市场主体各类行为给予一定信用赋分,对全县社会成员实行分级分类评价(共享指标)分六个等级:AAA、AA、A、B、C、D。在共享指标的基础上,又细化二级指标实行星级评价(农村指标、机关指标、社区指标),分六个等级: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零星,多维评价实现全面精准画像。开发手机端应用,诚信冠县小程序健康运行,可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和灵芝分等级。截至目前,归集公共信用信息491万余条,覆盖全县68.2万18周岁以上居民和6.5万市场主体。评出A级居民676237人,AA级居民898人,AAA居民1200人。
(二)信用信息“一张网”。“灵芝分”平台“信用+基层治理”模块,根据“一户一档”原则采集农村、社区居民信息,让人人都有信用身份证。信息采集员通过电脑端、手机端多途径实时采集上传表扬奖励、志愿服务、好人好事等正面信息,以及居民违反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负面信息,平台自动关联行政处罚、红黑名单等上级共享信息,整合后计算出个人信用积分。为确保信息录入及时、全面、真实、准确,制定信用信息采集员管理制度,实行信用承诺制,签订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业务系统管理员(信用采集员)承诺书,将承诺落在纸面上,将诚信转为行动上,形成刚性约束。目前,明确信用管理员180人、信息采集员1431人,开展征信工作培训7次。
(三)信用工作“一条线”。各镇街结合工作实践,不断完善总结,分别制定清晰、连贯的信用工作路线图。比如,清泉街道西谷子头村“村庄发起活动—群众广泛参与—村信息采集员进行加分事项采集—议事会开展积分认定—公开栏和微信群内双公示、“村村响”广播—管理员进行积分管理—积分兑换应用”的七步工作模式;崇文街道制定“365”工作机制,通过落实三级激励(县级,镇级,村级),实施“信用+”六步工作法(发布志愿服务信息-信息采集员采集信息-议事会议事确认-信息管理员审核-街道审核-公示),构建五级组织架构(决策层、组织协调层、执行操作层、基层落实层、监督反馈层),保障信用工作走深走实。
三、赋能信用转化,加强基层治理凝聚力
(一)以“信用+志愿服务”为抓手。一是创新参与基层治理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布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畅通居民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把想事干事的干部、先锋模范的党员和积极参与的群众拧成“一股绳”,实现信用和志愿服务大提升。二是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从最初的百余人参加,到现在“七彩童心”“冠爱善养”“巧厨娘”“红扫帚”等1210支信用志愿服务队,12.7万余名志愿者踊跃投身于宣、帮、乐、庆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形成一片诚信的海洋,汇聚起强大的信用合力,实现信用和基层治理双向循环。三是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将信用管理与环境整治、路肩维护、安全宣传和农民夜校等50多项事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1.2余场,正向激励引导群众参与志愿活动并获得“灵芝分”,积分可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或享受配套服务。
(二)以“信用+场景”为着力点。积极开拓创新,把信用治理融入村庄、社区“N”个场景,建立诚信广场57座、信用超市317家、幸福菜园141处,便民服务角等信用惠民设施632处,享受各类应用场景兑换的诚信个人超过10万人。“信用+幸福食堂”,通过政策支持、县乡扶持、企业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运营“信用+幸福食堂”237处(年底将达到319家),为全县3万余名7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就餐服务,累计服务就餐人次达23.86万,节省运营资金190余万元。由此延伸出“信用+文化下乡”“信用+义诊”“信用+义剪”等场景,共同构筑起农村养老事业的坚实柱石。“信用+传统文化”,万善乡创新服务模式,以“孝善课堂”传统美德宣讲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孝善课堂“为小”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孝善课堂+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美德信用体系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美德文化和村镇孝善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信用+环境整治”,针对村庄乱搭、乱堆、积水、杂草等现象,各镇街通过组织志愿服务者,对房前屋后、沿街道路开展整治活动3500余场,大大美化了乡村环境,全面提升了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信用+安全宣传”,各镇村积极开展河道、汪塘、沟渠、危墙等巡查工作,和防溺水、用电、电动车挂牌等宣传,依托志愿服务形式,开展宣传活动820余场次,筑牢安全防护屏障。“信用+集体增收”东古城镇南么庄通过合作社承包土地200余亩,用于小麦、玉米种植。承包地的播种、灌溉、施肥、收割全程由志愿者护航,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甘官屯镇岳家庄村采取“信用+志愿服务”代替雇工的方式引领村民参加村集体自营耕地劳动,2024年度村集体增收达9万元。目前,全县已有693个村庄产生信用信息,占比93%。“信用+”模式已成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新引擎,群众的诚信意识和文明习惯逐步养成,促进村风民风社风持续好转。
(三)以“信用+惠民爱民”为落脚点。一是健全信用联盟机制。成立信用商家联盟,115家个体工商户为守信者提供“信易购”“信易餐”“信易惠”“信易学”等便民服务,不仅让守信主体充分享受信用红利,还大大提振了群众参与和支持信用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立冠州红“信用+公益”培训大联盟,为全县少年儿童提供包括舞蹈、播音、乐器、书法、武术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公益培训课程200余场次,学生全勤率达99%,教师授课满意度达100%;联手威海荣成市、泰安岱岳区、枣庄薛城区成立山东省首个县域城市信用发展联盟,签订《县域城市信用发展联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商信用建设发展之策,共谋信用建设探索之路,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共建共享共用;冠县牵头与东昌府区、临清市签署三地信用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在文化旅游、餐饮住宿领域搭建30处共享应用场景。二是强化信用激励措施。全县制定163条信用激励措施,涵盖“信易医”“信易批”“信易贷”“信易游”等多个领域,对AAA级居民提供入学、出行、就医、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信易批”方面,梳理“信用+即办”32项,办理2460件,“信用+承诺”13项,办理432件,“信用+容缺”10项,办理163项;“信易学”方面,县教体局发布2024年招生简章,对个人信用积分达到AAA级或被评为年度县级诚信之星居民,其直系子女入学享受城区县直学校就读资格。三是实行“1+4+12”表扬机制(“1”即每年隆重召开1次县级表扬大会;“4”即每季度镇街召开表扬大会;“12”即每月村庄召开表扬大会)。通过即时表扬,强化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将“灵芝分”变现为“信用红利”。2023年,冠县隆重表扬490名“诚信之星”、20家“贡献企业”、14家最美信用集体、31名最美信用工作者、30个微视频和32个海报设计获奖单位。各乡镇(街道)、村庄总计表扬3800余名诚信之星,信用有价理念进一步彰显。2023年工作总结表扬大会,县委、县政府创新推出了总价值400万元的“诚信大礼包”,涵盖免费体检、免费乘坐城乡公交、减免水费等十余项激励政策。目的就是让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所有的努力都有价值、所有的善举都有善应。
四、深入宣传引导,扩大信用治理影响力
(一)抓好群众宣传,促大参与。农村、社区每天利用广播系统播放信用有关政策。同时,从退休老党员、在职教师、辖区医生、村干部等群体中择优成立美德信用推广队伍,通过政策宣教、儿童课后辅导、文艺文化演出、健康义诊等方式,将志愿服务、信用宣传延伸至群众身边。比如,店子镇悬挂宣传条幅100余个;录制《店子镇农村居民信用倡议书广播稿》,利用“村村响”固定时间段进行统一广播宣传;发放《店子镇农村居民信用倡议书》宣传页7000余张;通过镇级微信公众号发布“诚信店子”标识,鼓励村民参与投票,率先建立镇级诚信logo。另外,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冠影综合”抖音号等新型媒体,发表信用建设相关文章和短视频,全面营造“信用建设、基层治理、人人参与”的良好宣传氛围。
(二)抓好舆论宣传,造大声势。县信用中心多点发力,深入、全面、持续开展宣传活动。连续两年隆重举行“诚信冠县”宣传月启动仪式,包括“诚信杯”微视频和公益海报设计大赛、书画大赛和演讲比赛等项目,各乡镇(街道)、县直机关单位组织线上线下各类宣传活动410余场次;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开播《冠县人眼中的诚信》《诚信的足迹》等栏目,举行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灵芝分”上线、信用“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等新闻发布会;面向全国征集“诚信冠县”标语及标识,开展“冠星杯”信用知识竞赛、诚信典型选树、美德冠县信用冠县微视频大赛等系列活动。宣传工作实现全方面、多层次、立体化。
(三)抓好高位宣传,求大推动。注重高位宣传,加强层级供稿。8月20日,公布的80个山东省信用应用场景创新“揭榜挂帅”行动计划项目,冠县报送的4个项目从全省240余个中脱颖而出,其中《加强政务诚信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信用监管大模型 驱动行政管理跨行业跨区域大联动》《海岱协同 跨区联动 共建“信易+”惠民便企新模式》3个项目成功入选。在“致远教育杯”美德山东信用山东第五届微视频大赛和第三届公益海报设计大赛中,冠县入围作品14件,其中包括微视频作品7件,海报作品7件。
来源:冠县社会信用中心